
《華爾街日報》以國內星巴克大杯拿鐵估算:
租金:26%
利潤:18%
門店營業(yè)支出:15%
原材料:13%
勞動力:9%
行政部分支出:6%
稅:5%
設備成本:4%
其他行政支出:4%
可以看出:一杯咖啡中,最高的成本是租金,并非是原料本身。
咖啡貴的原因一:星巴克奠定的價格標準
國內咖啡的發(fā)展在2000年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
1999年,美國咖啡品牌星巴克在北京開設了國內第一家店;
2006年,英國咖啡品牌咖世家在上海開設了國內第一家店;
千禧年之前,國內咖啡市場基本都是速溶咖啡,現磨咖啡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今,速溶咖啡占據國內83%的市場,現磨咖啡是17%。可以說,沒有星巴克與咖世家這樣的連鎖咖啡品牌,光靠國內獨立咖啡館,是很難提高現磨咖啡市場份額的。

星巴克進入國內之時,是沒有任何直接競爭對手的,自然也有一定的“定價權”,定位是“中產階級”消費場所。在歐洲,星巴克有大量的競爭對手,自然不敢定高價。
星巴克的價格也就成為了目前咖啡市場主流的定價標準,一杯中杯拿鐵29元,29元左右的價格也是很多獨立咖啡館店里最低的意式咖啡價格。

后來有了瑞幸的“打折咖啡”,星巴克才破天荒地陸續(xù)有了“部分折扣”活動。但放眼望去,未來幾年的咖啡市場:星巴克仍是龍頭,咖啡的價格仍舊很難下降。
咖啡貴的原因二:“供大于求”的市場
歐洲地區(qū)人均咖啡每年消費杯數約為700杯;
美國人均咖啡每年消費杯數約為400杯;
日韓人均咖啡每年消費杯數約為380杯;
我國人均咖啡每年消費杯數不到5杯(包括速溶咖啡);
咖啡在國外已經是日常的必需品,而在我國被定為為“輕奢消費品”,簡單來講:國內沒有喝咖啡的習慣,是非日常必需品。

咖啡單杯的利潤很低,主要利潤來自于“量的累計”。但國內對與咖啡的需求,是屬于“供大于求”,這就造成了看起來咖啡館數量很多,但實際每日銷量并不高(日出50杯的獨立咖啡館算是很好了),這也是獨立咖啡館倒閉的重要原因。
但咖啡館要運營下去是必須要盈利的,這就導致商家加入了非常多的附加價值: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高端的設備、精品咖啡豆等等,成本增加的同時,咖啡銷量又無法穩(wěn)定提升,咖啡單杯的售價自然提高。
咖啡生豆的收購價格是非常低,1磅咖啡生豆的收購價與1磅咖啡熟豆做成咖啡售賣的價格,相差可高達200倍以上,甚至更高。其中的利潤,大部分被進口商、烘焙商以及售賣方所得,咖啡農實際得到的利潤是非常少的。

咖啡價格貴,主要來自于國內“飛速上升”的租金以及“供大于求”的市場。如果咖啡哪天像豆?jié){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時,那10元一杯的咖啡就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