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用塑料袋打包的南洋咖啡。
喝咖啡的地方,本地人稱之為Kopi Tiam,是馬來語和閩南話的混血兒,意思是咖啡店,新加坡著名的餐飲品牌亞坤就是由一家簡陋的咖啡店起家,慢慢發(fā)展成連鎖店,甚至擴展到海外市場的。早期的咖啡店主要由海南人經(jīng)營,因此不少咖啡店的店名都帶有“瓊”字。海南人跟著福建人和廣東人下南洋,由于遲了一步,好工作都讓福建人和廣東人捷足先登,唯有幫英國人和土生華人打工,學(xué)會了如何制作面包、做西餐和泡咖啡等。老外離開后,海南人自立門戶,開始經(jīng)營咖啡店,
南洋咖啡一杯才5元人民幣,采用的其實是較為劣質(zhì)的印尼咖啡豆,當?shù)厝税l(fā)明了一種獨特的炒咖啡豆的方法,加入牛油和砂糖翻炒,味道會更香濃,喝著喝著就習慣了。記得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出現(xiàn)了類似星巴克的咖啡館,我們舍不得喝那些貴好幾倍、品質(zhì)更好的咖啡。
我是每天都必須喝一杯本地咖啡才能醒過來的人,在咖啡店翻翻報紙,聽聽身邊鄰居說說家長里短,一天也就踏實了。住家不遠有家老店協(xié)勝隆,樣子多年來未曾改變,老人還穿著藍長褲和白背心睡衣泡咖啡,木椅子和木桌子都是舊的,有些壞了才補上塑料椅。面包用炭火烤,烤得不均勻,但這樣味道更有層次,還有手工的質(zhì)感。我喜歡再點一份“炊”面包,蒸過的面包軟綿綿的,這種中西混搭的做法,是來自蒸包子的靈感嗎?
本地咖啡顯得更為粗野,一點也不精致,但恰恰正是這樣卑微的出身,才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喝法。有人會搭配油條,或倒入殘留半生熟蛋汁的盤子里一口喝下,絕不浪費的傳統(tǒng)理念也通過味道傳承下來。老店還供應(yīng)牛油咖啡,在咖啡里加一塊牛油,在推崇健康生活的現(xiàn)在看起來匪夷所思,但這讓我想起西藏咸咸油油的酥油茶,高熱量的牛油咖啡曾經(jīng)是勞苦大眾的“紅牛”。一小杯咖啡毫不掩飾地記錄了我們的歷史。
但我對Kopi的期待,不止?jié)M足于懷舊,因為當我們開始懷舊,也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離協(xié)勝隆咖啡店不遠的軍用品小販中心里就有一家Kopi More咖啡攤,用高大上的西式咖啡機和現(xiàn)磨的南洋咖啡粉,泡出了品質(zhì)醇厚、口感順滑的本地咖啡,雖然價格比咖啡店里的貴一些,但絕對值得。
老板過去是石油經(jīng)紀人,轉(zhuǎn)行賣咖啡,食物的料理本來就是一個化學(xué)過程,攜帶著不同領(lǐng)域的知識入行,自然能為傳統(tǒng)增添新意。從老板認真泡咖啡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認真研究過泡咖啡的門道的,所以才能改變傳統(tǒng),為傳統(tǒng)賦予新意。我甚至愿意這樣說,如果你在新加坡只想喝一杯本地咖啡,那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
混搭似乎是新馬擅長的風格,能隨心所欲地搭配,更是顯示了此地并無傳統(tǒng)的包袱。豆?jié){加仙草水,比想象中的好喝,我們稱為“黑白雙魔”,近來似乎流行椰糖+豆?jié){,讓一杯由中國傳來的豆?jié){,也有了熱帶的椰香。
咖啡+紅茶=“鴛鴦”,原以為只有新馬和香港有“鴛鴦”,沒想到遠在咖啡的故鄉(xiāng)埃塞俄比亞的咖啡館里有一種名為Spris的飲料,一喝便知道是我們所熟悉的“鴛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