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什么淺烘咖啡會比較容易積水,流的比較慢?遇到手沖到最后的積水時,應該怎么辦?這次分享淺烘咖啡容易積水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給大家參考。

淺烘咖啡豆的密度大
在淺烘咖啡里的物質(zhì)較多,所以單位體積內(nèi)較重,也就是密度大,這代表這在水中比較容易下沉。
淺烘因為烘焙溫度及時間較短,在熱重損失上較少,約為10~13%(即100克生豆出來87~90克熟豆),而深烘可高達18%以上,所以淺烘的豆子比較重。
當磨豆機的研磨刻度相同時,我們可以把體積假設一樣為定值:1。那么密度的計算公式為:密度=質(zhì)量÷體積
淺烘=(1-0.13)÷1
深烘=(1-0.18)÷1
密度大的東西容易下沉,所以可以推斷淺烘咖啡在沖煮是比較容易往下沉淀,造成濾孔堵塞、流速偏慢。

淺烘咖啡豆的體積膨脹程度小
在烘焙的過程中,淺烘咖啡膨脹的程度會比較小,代表咖啡細胞壁內(nèi)的腔體也比較窄,無法像深焙一樣有那么大的空間可以存放反應中產(chǎn)生的氣體,就像吹氣球一樣,里頭的氣體比較少所以也比較難浮起來。
相較于深烘豆的結(jié)構(gòu)松散,單位體積內(nèi)能存放氣體的空間較大,在沖煮時的排氣時間長,而淺烘豆因結(jié)構(gòu)緊實,單位密度較高,存放氣體空間較少,排氣時間也短,因此比較難浮起來。
淺烘豆研磨刻度較細
上面有提及,淺烘豆失重少,膨脹小,因而密度大。其結(jié)構(gòu)緊實,在研磨的時候,就需要比深烘豆更細的研磨度,才能更完整地萃取出咖啡的風味分子。咖啡粉顆粒細小,水流通過的空隙就細,流速自然慢;在手沖的最后階段,能從側(cè)面穿過粉壁透過濾紙流下的咖啡液就會逐漸減少,剩下的積水就只能老老實實透過所有咖啡粉再流出,因而容易積水。

那么,遇到手沖最后的積水時,應該怎么辦?
舍棄。
萃取時間越長,越容易產(chǎn)生過萃,萃出不必要不討喜的木質(zhì)纖維味道,造成苦澀。而絕大部分的精華,其實在早期就已經(jīng)被萃取出來。
手沖咖啡越往后萃取的效率越低,能萃取出來的風味物質(zhì)越少,所以其實后面積水的部分,風味淡而且并不是很好(不信的話可以自己試試接點殘液嘗嘗)。最后部分清淡的咖啡液,主要用途在于稀釋調(diào)校濃度,所以棄之也不可惜,只需要在萃取出來的咖啡液里補點水,就能得到相同的濃度和口感。
調(diào)粗研磨。
積水的主要原因,還是研磨度過細,或者細粉過多,堵塞濾紙濾孔,所以不妨在水溫、研磨度和攪拌方面重新調(diào)整一下平衡。調(diào)粗研磨,然后調(diào)高水溫,加上恰當?shù)臄嚢瑁湍鼙苊夥e水,也能達到接近的萃取效果。
篩細粉。
有時候造成積水,是因為磨豆機質(zhì)量不好,造成超細粉過多,所以只要在某寶上買個簡單的篩粉器。沖煮之前稍微篩一下超細粉,就能明顯改善這個問題了。如果擔心篩出來的超細粉浪費,可以在最后一段注水前重新投回濾杯沖煮,這樣就不會浪費也不會堵塞啦~
讓咖啡好喝有很多方法,理解咖啡沖煮背后的邏輯也很重要,下次遇到這個狀況的時候,不妨先喝喝看風味有沒有什么讓你不喜歡的地方,再來定義沖煮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