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已經(jīng)為中國包子、中藥鋪子做出了各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貢獻。
終于,那個以“慢悠悠”著稱的“綠巨人”——中國郵政,也經(jīng)不住這一抹咖啡香的誘惑,搭上了咖啡“慢文化”的列車。
【 1 】喝著咖啡寄信?中國郵政也來賣咖啡了!
如果不是門頭上熟悉的中國郵政四個大字,我還真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家主題咖啡館。

滿屋軟撻撻的熊貓公仔,合影自拍的軟妹子絡繹不絕,你們真的是來寄信的嗎?

事實上,這家“不務正業(yè)”的郵局不但賣萌,還賣咖啡!

喝著咖啡哼著歌,寫上幾封情深深軟萌萌的明信片,給那個遠方的ta,文藝又清新的電影即視感撲面而來。
用熊貓郵局負責人的話說,這家店要成為“郵局里面咖啡賣得最好的,咖啡店里面明信片賣得最好的?!?br />就在前不久,中國郵政旗下的熊貓郵局飲品店正式營業(yè),成為全國第一家賣飲品的郵局!
飲品店內(nèi)布滿的“軟胖子”YOYO,就是熊貓郵局的品牌形象。

正是靠著這個萌萌噠吉祥物,熊貓郵局已經(jīng)在成都各大景區(qū)、商業(yè)區(qū)和高校開了13家店。
今后,飲品服務將成為每個熊貓郵局的標配,形成“咖啡文化+郵文化”的固定模式。
【 2 】熊貓遇上咖啡:郵寄一份慢悠悠的生活方式
其實喝咖啡和寫信,早就勾搭在了一起。
曾幾何時,以“慢遞”為主題的咖啡館風靡一時,咖啡館里寫一封木心的《從前慢》,寄給心尖兒上的人或者未來的自己,成為文藝青年們樂此不疲的游戲。
如今,愿意坐下來喝杯咖啡的年輕人,多數(shù)喝得是一份情調(diào),而愿意寫明信片的人,同樣是書寫一份心中的情調(diào)。
與其坐在咖啡館里發(fā)呆,不如坐在賣咖啡的郵局里寫幾封明信片。

無論互聯(lián)網(wǎng)再怎么突飛猛進,中國人對于書寫的情愫總還是存在的。
在電商的推動下,快遞物流雖發(fā)展如火如荼,但依托于郵政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信件需求卻并未消亡。
在每一個旅游景區(qū),游客們通常會情不自禁地走到景區(qū)概念書店內(nèi),買上一盒明信片,寫上祝福郵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
大家不是不愿意動筆寫信,而是缺乏一個寫信的場景,起筆的沖動。
熊貓郵局正是在營造這種與文化相結合的消費場景,萌萌噠熊貓帶給你起筆的沖動,一杯咖啡讓你靜下心來寫一封信。

寫信,寫明信片,在當下,本身就是一個文藝并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
咖啡對于國人,同樣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體驗式消費。
郵文化+咖啡文化,不只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對顧客體驗和消費場景的復合式升級。
【 3 】復合式經(jīng)營,必須拉上“咖啡”一起?有人說,咖啡已經(jīng)成為了跨界營銷的萬金油。
但凡是有點情調(diào)的商家,都要給咖啡留一個地盤,隨時用來招攬客流。
咖啡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洋氣的符號,看起來放之四海皆準的引流神器。
于是,你去包子店買包子,別人會告訴你我們這有咖啡要不要試試;去醫(yī)院看病,別人會告訴你要不要去醫(yī)院咖啡廳坐坐;去中藥館抓藥,都會有人告訴你我們不只有藥,還有咖啡……
甚至一家知名上市火鍋品牌,都在以“火鍋+飲品”的顛覆模式做宣傳,“重新界定火鍋品類的邊界”。

當“咖啡+”到了爛大街的地步,除了證明咖啡這個符號的強勢,也折射出商家經(jīng)營手段的弱勢。
復合式經(jīng)營,氣味相投是根本。比如書店賣咖啡,主題文創(chuàng)店賣咖啡,再到如今的主題郵局賣咖啡——都是慢文化(不是諷刺中國郵政),都是偏文藝的場景化消費。
但一杯飲品,能否支撐一個火鍋品牌?能否激活一家中藥鋪子?能否讓包子賣的更好?品牌重塑要思考的,更多在一杯咖啡的噱頭之外。
作者:朱萬龍丨編輯:咖sir本文為咖門原創(chuàng),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zhuǎn)載。商務合作、內(nèi)容轉(zhuǎn)載加微信:Lu4967

長按二維碼關注咖門(Kame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