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下名流與咖啡的故事,讓我們見識下咖啡的魔力!

17世紀,發(fā)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原理的英國著名醫(yī)師威廉·哈維臨終前,請求律師拿一顆咖啡豆給他。端詳許久后,他說道:“沒想到這顆小小的咖啡豆,卻是幸福和價值的源泉所在?!敝螅埱舐蓭煄退⑾箩t(yī)囑,捐款給倫敦外科大學,捐款的數(shù)目等于他一生用來喝咖啡花的錢。他還請律師轉告受贈予人,在他每月祭祀的清晨喝咖啡來紀念他。

大作家巴爾扎克當時是馬提尼克咖啡館的老主顧。他對咖啡的熱愛堪稱狂熱。他曾這樣寫道:“我通常半夜起床,先點上六根蠟燭,然后開始寫文章,等寫到眼皮打架的時候,體力不支,我就馬上從椅子上起來,為自己沖一杯咖啡。這杯咖啡讓我繼續(xù)寫下去,早上八點,簡單的吃完早餐后,我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寫作,一直寫到中午。然后再吃飯再喝咖啡,下午1點到6點,這期間還要再喝咖啡?!薄耙坏┛Х冗M入腸胃,全身就開始沸騰起來,思維就擺好陣勢,仿佛一支偉大軍隊的連隊,在戰(zhàn)場上開始投入了戰(zhàn)斗。”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巴赫,不僅本人愛喝咖啡,而且還喜歡勸別人喝。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卻編寫了一部獨幕音樂喜劇《咖啡大合唱》,講述一個年邁父親,勸說自己女兒戒除飲咖啡習慣的故事。1732年巴赫創(chuàng)作了一首叫《咖啡康塔塔》的曲子來贊美咖啡,反對當局出臺的“女性不得喝咖啡”的規(guī)定。

法國皇帝拿破侖(1769-1821年),一生喜愛喝咖啡,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皇家咖啡,來源是當時遠征俄羅斯時,因為天氣寒冷,所以為了取暖,往酒里面添加了白蘭地,至今風靡全球。他形容喝咖啡的感受是,“相當數(shù)量的濃咖啡會使我興奮,同時賦予我溫暖和異乎尋常的力量。”

畫家梵高,把夜間咖啡館形容為:“讓人瘋狂、讓人毀滅、讓人犯罪的地方”,或許正因于此,最后梵高把苦艾酒的杯子砸向高更,從此高更再也沒去這家咖啡館。之后過了半個月后,梵高也離開了這家咖啡館。最后,梵高將自己的一只耳朵割掉,最終完成了自己的肖像畫。給自己的監(jiān)護人弟弟留下一份遺囑后,就自殺身亡了。在醫(yī)囑中寫到:“我相信,在我死后,會在咖啡館舉辦我的畫展的?!?996年,在他死后的106年,他自殺身亡的拉武咖啡館里,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梵高畫展。

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希二世(1712--1785年),有常喝咖啡的習慣,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喝咖啡不摻水,而摻兌香檳酒。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也是一個咖啡迷,并喜歡自己親自烹制,他叫花匠在花園里種植了一些咖啡樹,每年可收獲6磅咖啡豆。這些咖啡豆專供自己享用。

美國將軍烏·格蘭特(1822--1885年),習慣于在早餐時,食用新鮮醋汁和黃瓜,然后喝濃咖啡,每天一大杯。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作家,這樣來形容當年的維也納咖啡文化:“咖啡館始終是一個接觸和接受新聞的最好場所。要了解這一點,人們必須首先明白維也納的咖啡館是什么。事實上,維也納的咖啡館是一個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文化機構,是一個民主俱樂部,而入場券不過是一杯咖啡的價錢?!?img src="http://mmbiz.qpic.cn/mmbiz/ZOn3ZBiaVYzFicdwdDOXEpsmiaHCHk1AVrpRYLMWv7UuJE47qlCALuibhZP5zE9fCbpJq8svtibgwf0wzHPxJK7353w/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
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
portant;" data-ratio="1.3966666666666667" data-w="300" />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詹·麥金托什,對咖啡一往情深。他認為,一個人的智力,與飲用的咖啡量成正比。法國杰出的外交家塔列蘭(1754--1838年),曾經(jīng)說過:“熬制得最理想咖啡,應當黑得像魔鬼,燙得像地獄,純潔的像天使,甜蜜得像愛情。”法國杰出的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年),即使在晚年,也大量飲用咖啡。據(jù)說,他一天可喝咖啡達50杯之多。有人曾對他說咖啡是慢性毒藥,他還是繼續(xù)喝了65年。最后,伏爾泰活了84歲。

法國啟蒙運動家伯·方特內(nèi)爾(1657--1757年),一生愛喝咖啡,當他活到百歲高齡時,一位比他僅小兩歲的鄰居老太太對他開玩笑說:“閣下你我在世上活了這么久,可能是死神早把我們遺忘了?!彼卮鹫f:“噓,小聲點,最好讓死神別再想起我們。”(以上內(nèi)容來自 悅食中國 感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