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tǒng)計,上海共有5567家咖啡館,是全國咖啡館最密集的城市,比第二名的北京多出了2200家,還是第三名廣州的整整兩倍。

圖|來自“咖門”許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上海的咖啡館如此之多,是因為近幾年來商業(yè)與經濟的發(fā)展。卻不知咖啡文化在這里,其實早已埋下了種子。

|電影《花樣年華》,在港上海人蘇麗珍喝咖啡清末民初以來,不論是繁榮年代還是動蕩時期,這里的人總愛手捧咖啡,聊聊閑天,從容而講究地過著日子。尤其是那些海派文人,總在咖啡館流連,許多新思想新文學,都誕生于此。

循著那陣微微泛苦的醇香,似乎就能回到這座城市的過往年代。上海與咖啡的緣起,咖啡是舶來品,最初傳入中國時,必是先出現在了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最早提供咖啡的,是英國藥劑師J. Lewellyn在1853年于花園弄(今南京東路)1號開的老德記藥店。它雖叫藥店,但也經營糕點和洋食。

|門上寫著“自運各種神藥”這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體一開始被稱為“咳嗽藥水”,隨著西餐的推廣和普及,到后來竟成了時髦之物。1909年朱文炳的《海上竹枝詞》中,就已有描寫咖啡的詩句:“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傳豆制成。色類沙糖甜帶苦,西人每食代茶烹?!蓖辏虾;浇虝拿绹鴤鹘淌扛哓У诜蛉顺霭媪酥袊钤绲奈鞑团腼儠对煅箫垥?,其中也提到了咖啡,并說明洋人飯后飲咖啡助消化。到了1946年時,上海已經開了近兩百家咖啡館。

|第一版《造洋飯書》,像本武林秘籍在沒定下“咖啡”這個官方名字前,早年的譯名五花八門,什么“考非”、“加非”、“高馡”,《造洋飯書》中甚至還翻成了“磕肥”,估計是為了吸引專注于控制身材的姑娘們吧?!懊突鸷婵姆剩阽P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于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薄对煅箫垥房Х鹊恼{味方式隨地域產生變化,如意式濃縮、法式歐蕾、美式黑咖、港式鴛鴦、愛爾蘭咖啡酒、希臘法拉沛……

而在上海,也衍生出了獨特的味道。在沒有各種咖啡器具的年代,講究的上海人都曉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紗布包著咖啡粉,放在鋼盅鍋子里用開水煮。更地道些,還會再用濾紙過濾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來口感更純粹。一些人偏愛往咖啡里加煉乳,有點類似越南咖啡。還有加上一勺摜奶油的,就是紅寶石賣的那種。甚至也有人用麥乳精“調一調”,再配兩塊咸蘇打餅干。

張愛玲最愛的,則是牛奶咖啡:“別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說,以為我和他一樣喜歡美式,其實這是誤解,我喜歡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這樣奶腥氣少些?!?img class="" data-ratio="0.85" data-s="300,640" src="http://m.puruisaisi.cn/file/upload/202207/22/125257771.jpeg" data-type="jpeg" data-w="500"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
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
portant; width: 670px !im
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im
portant;" width="100%" />|標著“上海牌”的紅色圓鐵罐里裝著研磨好的焙炒咖啡,一聽半磅三塊五毛,那是老上海人再熟悉不過的味道。為了顯示腔調,即便喝完了也要把鐵罐放在玻璃柜中顯眼的位置。老款的罐子舊貨市場還能淘到,那時的上海牌咖啡起于南京路的德勝咖啡館,在咖啡界,就像是可口可樂在可樂市場一樣獨占鰲頭。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灘但凡有售咖啡的,全是出自上??Х葟S。上咖廠甚至一度包攬了全國咖啡館、賓館的咖啡,成為了“國民記憶”。

|上??Х葟S上海人的童年飲料三巨頭:樂口福、麥乳精、菊花晶,也都是上咖廠制造,不僅好喝,還比現在普遍的飲料健康不少,尤其是菊花晶,名字雖然魔性,但能消暑降火、平肝明目。現在在網上都還能找到呢,不妨買來嘗嘗那個時代的味道。自清末民初以來,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變遷,咖啡文化都不曾淡出過上海灘。即便是資源匱乏的年代,老上海人家里的爐灶上,也仍然會煮著咖啡。“三年困難時期上海仍有咖啡,為利激銷售,買一聽上海牌咖啡可發(fā)半斤白糖票;在咖啡店堂吃咖啡可額外獲得四塊方糖和一小盅鮮奶。那個時候父母似更熱衷無糖無奶的黑咖啡,然后像擺弄金剛鉆樣小心地將帶回來的方糖砌成金字塔形。如是,我和哥哥就常有熬得稠稠的白糖大米粥喝?!薄棠松?,《咖啡的記憶》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大部分人都喝不起咖啡時,上??Х葟S則發(fā)明了低成本的“咖啡茶”來取而代之。所謂的咖啡茶,就是將下腳料的咖啡豆研磨成細粉,在模子里鋪上一層層的糖粉和咖啡粉,壓實烘干后切成小塊包裝。喝的時候像速溶咖啡一樣直接放一塊進滾水里,雖然口感不怎樣,但總比白開水有味道。

“每杯一塊開水沖服”咖啡與海派文化

|海派文人集合地上世紀30年代出現了海派文學的概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覺派與鴛鴦蝴蝶派,都和咖啡有著相似之處——厚重的苦味焦慮,略微的酸澀憂傷,加之一點縹緲的甘甜后味。民初“鴛蝴派”大家周瘦鵑《生查子》詞中就有:“更啜苦加非,絕似相思味?!焙E晌娜伺c咖啡館,似乎是同一時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了上海灘。老上海的咖啡館可不是單純喝咖啡的地方,而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間”。

作家馬國亮在《咖啡》一文中,說起他在上海一家咖啡館里,無意聽到兩位女士談話的經歷——“她們談的是文藝、政治,什么都談,她們說完了郭沫若,又說魯迅、郁達夫、汪精衛(wèi)…”

在咖啡香、爵士樂的環(huán)繞下,進行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在當時似乎變成了知識分子間的一套習俗。1928年8月8日,《申報》登了一篇軟廣告,叫做《上??Х取罚闹袑懙溃骸啊以谀抢镉鲆娏私袢瘴乃嚱缟系拿?,冰廬,魯迅,郁達夫等。并且認識了孟超,潘漢年,葉靈鳳等,他們有的在那里高談著他們的主張,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我在那里領會到不少教益呢...”說到知識分子們青睞的老上??Х瑞^,坐落在北四川路上的“公啡”不可不提。當年魯迅先生與“左聯”領導成員和地下黨代表便經常在此秘密接頭商談,魯迅日記上有多次去到類似 “1930年6月5日午后同柔石往公啡喝加啡的記錄。盡管他自稱不愛喝這種“洋大人喝的東西”,還曾以此諷刺小說家張資平:“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而已?!?img class="" data-ratio="0.658" data-s="300,640" src="http://m.puruisaisi.cn/file/upload/202207/22/125257421.jpeg" data-type="jpeg" data-w="500"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
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
portant; width: 670px !im
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im
portant;" width="100%" />咖啡館不僅僅作為靈感發(fā)源之地,更是成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要問當年哪些作家寫過上海的咖啡館,可是數都數不完的。田漢1921年創(chuàng)作的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是最早在新文學作品中抒發(fā)“咖啡館情調”的。其他還包括徐訐的《吉卜賽的誘惑》、林徽音的《花廳夫人》、溫梓川的《咖啡店的侍女》、張若谷的《咖啡座談》等等。

|據說《色戒》中王佳芝坐在凱司令的那一幕是受到這張咖啡館老照片的啟發(fā)

|電影《色戒》劇照

- 咖啡文化 -

版權信息:以上文章內容轉載自【咖啡文化】,轉載請聯系原作者。作者:咖啡君侵權請聯系:weixin@coffeesalon.com投稿合作:tips@coffeesalon.com

歡迎添加微信與我們保持互動廣告合作 |cofesalon咖啡館/師 |cafeuni咖啡愛好者 |salon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