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塞米的小趨勢研究所作者:塞米室長 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團隊管理很重要,是在創(chuàng)業(yè)公司年末盤點的時候,看到中介傭金和員工工資兩筆開銷居然差不多。但是你知道中介傭金是有一筆算一筆地確保有收入進賬的,員工工資就...不一定了。那天煮咖啡的時候,我品嘗著自己做的一杯比一杯更難喝的咖啡突然想起來這件事,然后腦子里浮現(xiàn)出來一句話:煮不好咖啡還不如買速溶;管不好員工還不如用中介。
@黃永安沿著這句話想下去,就覺得煮咖啡和管團隊還挺像的,由此也從煮咖啡的一些方法啟發(fā)想到管團隊的一些道理。整理整理寫在這里,給各位看著賬本頭疼的老板們參考。咖啡我會繼續(xù)努力煮的?!皼_泡”和“萃取”會得到不同的工作結果當你打算喝一杯咖啡的時候,通常有這么幾種選擇:直接去買一杯,拿速溶加水或是膠囊上機器,拆一包掛耳沖,或者是自己磨豆子玩兒設備。這些方法的核心區(qū)別在便利度和口味,越方便的口味越湊合,口味立體的做法巨麻煩。
那些便利、易于保存和運輸?shù)乃偃芸Х?,通常都要反復折騰原料,咖啡豆要經過烘焙、蒸發(fā)和濃縮等步驟,送到你手上時再進行加水或加牛奶,而咖啡香氣又是一種敏感易逝的物質,因此速溶咖啡幾乎沒有咖啡原始香氣了,你聞到的大概率是人工添加料。所以簡單的、標準的、一刀切的管理體系,適合應用在被反復折騰過的標準化員工身上,產出大眾化的、量產的工作結果。如果你想要創(chuàng)新的、個性的、獨一無二的工作結果就要用萃取。
萃取的時候一般是直接買烘焙好的豆子,自己把握磨粉粗細、水溫水量水壓以及過水時間,再考究一點的連豆子都自己烘。由于每個人對最終口味的要求都有細微不同,所以上述每個環(huán)節(jié)和衍生出來的細節(jié),都需要微調參數(shù)不斷嘗試,直到沖出一杯適口的咖啡??Х葲_煮的參數(shù)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咖啡豆自身會有二氧化碳排放的過程,所以每天的狀況會有變化,需要實時觀察去調整其中的一些參數(shù)。萃取出來的咖啡一般都鼓勵你在合適的溫度盡快喝掉,溫度一變口味可能也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萃取是一種根據(jù)自己公司目標而特別定制的、針對性強、執(zhí)行復雜、結果變數(shù)多的管理方法,一般適合這么幾類團隊:團隊規(guī)模小,但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弱;團隊年齡偏低,但見識廣博,有自己的想法;你希望團隊每個人都能身兼數(shù)職;你希望團隊未來能創(chuàng)造你現(xiàn)在都想不到的可能性。所以你知道,有些時候管理困境的核心問題在于,你把速溶粉扔進了咖啡機萃取,把咖啡豆倒在熱水里猛煮,燉了一顆膠囊,干嚼了一包掛耳。萃取團隊幾大參數(shù)萃取一杯咖啡有這么幾個參數(shù):了解你的豆子,合適的研磨粗細程度,合適的水溫水量和壓力,合適的過水時間。團隊萃取也是一樣(以下我講的咖啡知識,各位咖啡老板和老炮你們可能要忍忍):了解你的員工豆子的不同風味取決于兩件事:生長環(huán)境和后天烘焙。一般人都挺喜歡喝深烘焙,覺得有種咖啡醇厚微苦的香氣,其實只要產地和烘焙技術得當,淺烘焙的也挺好喝。再專業(yè)一點的香氣描述有個咖啡風味輪(點擊跳轉),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咖啡香氣到底有多少種。
這個道理如果去看團隊管理,深烘焙代表后天型員工,各種經歷/教育/經驗在他們身上留痕比較明顯;淺烘焙代表先天型員工,性格和個性在他們身上比別人更完整和明顯??偟膩碚f,淺烘焙型的員工容易躺平,要逼一逼推一推;深烘焙型的員工容易內耗,要留意安撫平靜。事實上,有時候并不是學歷越高越好,關鍵看這個員工是否積極、開放、身心健康。而同一團隊里不同員工的組合,就好像咖啡豆拼配一樣,無論是同一產地、同一加工方法、同一烘焙程度等等,總要有一個拼配在一起的邏輯。招聘負責人最重要的工作,不僅僅是買豆子,還要判斷哪些豆子適合拼在一起。制定和實時調整管理精度一般來說,淺烘焙豆子磨的粉要細一點,這樣過水的時候就會溶解比較多,出來的咖啡口味比較豐富;深烘焙的豆子就相反,磨粗一點,溶解少一點,不然會發(fā)苦。
同樣的,淺烘焙型員工的管理要細一點,深烘焙型員工的管理要粗一點,不然一群容易躺平,一群容易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細節(jié)上。但是管理精細度并不是把體系設定好就一成不變的,外部環(huán)境很容易改變員工的狀態(tài),時不時要松一松或緊一緊。所以你猜中高層管理者是干什么的?當然是觀察員工狀態(tài)和實時調整管理精細度,所以一個中高層一點兒反對意見都不提,不是什么好事,這意味著沒人在看著豆子們。合適的動力和壓力從粉到咖啡其實就取決于兩件事:水和壓力。手沖、意式、摩卡、法壓,這些不同的咖啡器具的核心就在不同的水量和壓強,適合不同類型的豆子。淺烘焙豆子要高溫高壓增加溶解率,深烘焙則反過來要留意控制。
在團隊管理上,如果水代表薪資、升職、認可、贊賞、培育等等的動力,壓力代表任務、績效、競爭、匯報等等的磨練,那么淺烘焙型員工需要猛一陣猛一陣的高績效薪資升職+大表揚+重任務+高競爭,深烘焙型員工需要持續(xù)不斷的穩(wěn)定上漲薪資升職+不太張揚的贊賞+合理目標+和平環(huán)境。另外有兩件事需要注意,一是水量和咖啡粉的比例:無論哪種豆子,粉多水少做出來都會酸澀苦,所以一旦一個團隊的人太多,業(yè)務體量又不大,是一定會出問題的。二是粉量決定了萃取時候施加的壓力,粉太多又壓得很實水就滲透不下去,所以團隊人如果太多,壓力就不宜給太大,不然你允諾的利益實際上是惠及不到所有人的。
@Blackroom-K合適的目標達成時間深烘焙豆子相對淺烘焙來說,需要更長的萃取時間。所以深烘焙型員工一般適合相對長期才能見效的工作任務,淺烘焙型員工適合短時爆發(fā)型任務。當然了,無論深淺,萃取時間都不能過長,不然就容易酸澀苦。員工也是一樣,無論哪種員工,在一段工作、一個任務、一個階段里的成長都是線性發(fā)展的,如果你讓他們停滯在同一狀態(tài)里太久,工作結果總有一天不如人意。兩組粗略的團隊萃取方案照例還是嘗試用公式的方式來總結兩種不同的團隊萃取方案:(淺烘焙型員工x精細化管理+高動力+高壓力) x 短時任務=活潑靈動抓人眼球的工作結果.escalate.repeat(深烘焙型員工x粗放式管理+適當動力+適當壓力)x 長遠任務=成熟周密穩(wěn)定可依賴的工作結果.escalate.repeat
@Ann看到這里,如果你擅長萃取咖啡,可能可以聯(lián)想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團隊管理道理,比如不同的管理工具對應不同的咖啡設備;比如規(guī)模化精品咖啡的品控方法對應小眾品牌規(guī)模擴大之后的團隊管理方式;比如研磨用平刀還是鬼齒對應管理規(guī)則的設置邏輯。更比如星巴克的選豆邏輯對應為什么大公司一般都樂意選用能力平均的各類型員工;比如萃取的過程一般是先酸再甜最后苦對應團隊面對任務先茫然再熟練最后疲憊;比如有些淺烘焙的豆子也可以用手沖低壓對應該怎么對待那些有天分卻沒有野心的員工,等等等等。不過道理知道得再多,也不如自己動手不斷調試。你們琢磨琢磨去試試,我再去調個磨。▼-歡迎關注原作者-
END
版權信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歡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來源:轉載自公眾號【塞米的小趨勢研究所】■ 圖片:逸凡(圖片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侵權聯(lián)系:weixin@coffeesalon.com■ 合作聯(lián)系:微信 cofesalon
▼點擊原文閱讀,馬上預定2022《咖啡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