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

導讀上期說到阿拉比卡古老品種之一波旁種于18世紀就在波旁島扎根,蓄勢待發(fā)。終于在19世紀60年代登上美洲大陸,直到現(xiàn)在,波旁及其變種仍然是中南美洲咖啡種植的首選。本期就來談談波旁咖啡家族的成員。紅波旁Bourbon紅波旁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波旁種,咖啡果成熟后呈現(xiàn)酒紅色,咖啡豆的豆身偏圓。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和明亮的酸質,喝起來有類似紅酒的風味。

黃波旁BourbonAmarello黃波旁的果實成熟后不像一般的咖啡果一樣呈紅色,而是呈黃色。最初發(fā)現(xiàn)是在1930年的巴西,目前主要生長在巴西。通常認為,可能是由結紅色果實的波旁種與一個稱作“Amerelo de Botocatu”(1871年圣保羅洲發(fā)現(xiàn))的結黃色果實的鐵皮卡變種雜交后突變而來。因其產量較低,且較為不耐風雨,未被廣泛種植。但是種植在高海拔地區(qū)時,會有極佳的風味表現(xiàn),近年來較為常見。例如前街咖啡的巴西皇后莊園黃波旁呈現(xiàn)的風味是甜美柔暢的果實甜感,明顯的堅果風味,均衡柔順的酸度,苦感微弱干凈,含有濃郁的巧克力香氣和堅果風味,口感明亮清爽。

粉紅波旁Pink Bourbon粉紅波旁的咖啡果成熟后是呈現(xiàn)粉紅色。屬于十分稀有的新品種,它是由紅波旁和黃波旁雜交培育而成的。之所以說粉波旁是稀有品種,主要是想要保持這份漂亮的粉紅色是很難很難的,有時會收獲一些橙色的波旁,那是因為咖啡果實的顏色最終是由花粉粒里面的隱性基因所決定。在選定的要進行雜交的花粉粒中,既有傾向黃波旁的黃色基因也有傾向紅波旁的紅色基因,而這些都屬于隱性基因,非常容易相互干擾。讓粉紅波旁不易產出,此外,粉紅波旁和不成熟的紅波旁極為相似,不容易被認出來,常?;祀s在一起,這也是粉紅波旁稀有的原因所在。

粉紅波旁最先是蕙蘭產區(qū)一個叫蓋伯瑞卡斯塔諾 (Gabriel Casta?o)的咖啡農最先種植的,他的農場是 Finca La Granada,海拔可以達到 1800 米,白天溫暖、夜晚涼爽,為咖啡樹提供了適當?shù)木o張環(huán)境因素。農場占地面積僅 2 公頃,蓋伯瑞擁有 8000 株粉紅波旁,杯測時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風味,使粉紅波旁的名聲越來越響亮。而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和其他波旁,卡杜拉混種在一起的,后來才單獨采摘,單獨處理,而它的杯中表現(xiàn)也是非常的特別,不同于一般波旁風味較平的特點, 粉紅波旁擁有清新的花香氣、藍莓和青葡萄的果汁甜感,中段帶有櫻桃氣息,尾段像黃糖一樣的甜感,在酸質方面,更多呈現(xiàn)柑橘莓果復合的表現(xiàn)。目前主要種植在哥倫比亞和危地馬拉。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1810年于波旁島的咖啡農雷洛伊(Leroy)發(fā)現(xiàn),尖身波旁的咖啡樹相對較矮小,結出來的咖啡果呈尖身狀,與波旁的圓生有很大的區(qū)別。直到二十世紀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尖身波旁的咖啡含量只有一般阿拉比卡的一半。尖身波旁也叫Laurina或者Leroy?!綜offea Laurina】是尖身波旁的學名,【Leroy】則是發(fā)現(xiàn)這個品種的咖農的名字。一般通俗稱為【Bourbon Pointu】。由于尖身波旁體質弱,易染病,產量低,當?shù)剞r民種植熱情低,幾乎瀕臨滅絕。直到1999-2007年在法國和日本的努力下復育成功。在2000年前,尖身波旁只存在于波旁島,之后才在哥倫比亞和薩爾瓦多試種成功。

帕卡斯Pacas帕卡斯是波旁的自然變種,最早由1949年薩爾瓦多Santa Ana產區(qū)的帕卡斯家族所發(fā)現(xiàn)。Fernando Alberto Pacas Figuero在他們家族自有的莊園Finca San Rafael發(fā)現(xiàn)到一些形態(tài)不同植株,隨后他便開始收集種子并進行選育。到了1956年,F(xiàn)rancisco de Sola和Fernando的兒子- Fernando Alberto Pacas Trujillo在佛羅里達教授William Cogwill的幫助下開始對帕卡斯這個品種進行研究,他們使用San Ramon的波旁種和一個“未知”的新品種進行對比,而這個“未知”的品種體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特性,植株形態(tài)也異于波旁,具有更短的節(jié)間距和更大面積的結果區(qū),最后,他們把這個品種命名為“帕卡斯”(Pacas)。帕卡斯種的咖啡植物形態(tài)更小,可以種植得更緊密,產量也比原生波旁要高。

1960年,薩爾瓦多咖啡研究所(Salvadoran Coffee Research Institute, ISIC)開始了對帕卡斯的系譜選擇項目,并在薩爾瓦多廣泛種植,帕卡斯的產量大約占其咖啡總產量的25%。1974年,洪都拉斯咖啡研究所引進了帕卡斯并在洪都拉斯種植??ǘ爬瑿aturra卡杜拉是波旁一個單基因的變種,于1937年在巴西被人們發(fā)現(xiàn),產能與抗病力均比波旁佳,且樹株較矮,方便採收,可惜和波旁一樣均有每兩年產能起伏的周期問題。但其風味與波旁豆不相伯仲,更重要是適應力超強,不需要遮蔭樹,所以也稱為曝曬咖啡(Sun Coffee),能適應高密度栽種,但必須多施肥,增加成本,因此初期咖啡農接受度不高。

隨著20世紀70年代豆價大漲,農民紛紛改種卡杜拉以提高產量,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當局大力推廣下,成果豐碩。農民開始全面種植卡杜拉。到了1990年, 一百萬公頃的咖啡種植區(qū)可收獲1400萬袋咖啡豆,產能提高了60%,使卡杜拉深受中美洲國家的喜愛??ǘ爬m合種植在700米的低海拔至1700米的高海拔區(qū),適應力很強,但海拔越高風味會越好,產量也會相對減少??ǘ爬诟谐涑庵恼{性,莓果的風味。薇拉薩奇Villa Sarchi薇拉薩奇是波旁在哥斯達黎加的當?shù)赝蛔兎N,相似的情形如,波旁在巴西的低矮型突變種卡杜拉,波旁在薩爾瓦多的低矮型突變種帕卡斯。薇拉薩奇株型相對矮小,頂葉為綠色,側枝與主干夾角約45°,果實簇與簇間隔小,果實耐風雨不易掉落,需要充分的肥料供給,更喜歡遮陰,在高海拔風味表現(xiàn)良好。

新世界Mundo Novo新世界(Mundo Novo)是波旁與蘇門答臘鐵皮卡自然雜交的結果,最早1943年在巴西圣保羅的蒂特米尼羅斯發(fā)現(xiàn)。新世界最初種植在新世界市(Novo Mundo),也就是現(xiàn)在的烏魯佩斯(Urupês)。巴西新世界咖啡豆的第一批選種是在1943年至1952年期間完成的。這個品種從1952年開始就分給了咖啡種植農種植。19世紀60年代新世界在巴西被廣泛種植,還被譽為巴西咖啡業(yè)的新希望。后來,1977年,農學研究所IAC(Agro
nomical Institute of Campinas)發(fā)布新的選種。在巴西與其他南美國家中,新世界品種具有非常高的商業(yè)價值。新世界也傳播到了其他國家,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并未能在當?shù)貜V泛種植。新世界咖啡樹植株高大,葉尖顏色是綠色或是棕色,咖啡豆的整體豆形偏圓,顆粒較大。

法國傳教士French Mission法國傳教士波旁是二十世紀法國傳教士從留尼旺島(波旁島)引進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區(qū)的波旁老樹種。這些波旁保有傳統(tǒng)波旁品種的風味特色。SL28&SL34SL28是非洲著名的咖啡品種之一。SL28是由前斯科特農業(yè)實驗室(現(xiàn)為國家農業(yè)實驗室)選擇研究培育的。這個品種有著良好的抗旱性,耐受干旱、病蟲害,適合種植在中高海拔地區(qū),但是容易遭受常見的病害。SL28擁有法國傳教士(波旁)、摩卡、也門鐵比卡的混合血統(tǒng)。SL34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由前斯科特農業(yè)實驗室選擇培育的。當時,研究人員在種植園中選擇了以SL為前綴的樹木,對其產量、質量、抗旱性、抗病性進行了研究。SL28與SL34就是從中挑選出來的優(yōu)秀品種。SL34適合種植在具有良好降雨量的高海拔地區(qū),不過同樣也容易遭受各種常見的咖啡病害。SL34的一大特征就是植株上大部分的葉尖是深褐色的,只有少部分綠色。SL28與SL34風味相似,但SL34具有更豐富的酸質,口感也更為濃郁。不過,這兩個品種都具有獨特的肯尼亞風味,果酸豐富,口感均衡。

后記波旁及其變種的種類繁多,在此只列舉了一些與波旁種有直接聯(lián)系的品種和變種,像一些在波旁變種的基礎上再次發(fā)展,其含有波旁的基因就會再度稀釋。例如卡杜艾是由波旁變種卡杜拉和波旁與蘇門答臘鐵皮卡雜交培育的新世界(Mundo Novo)人工雜交培育而成;帕卡瑪拉是由帕卡斯和象豆雜交培育出來的。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