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咖啡就是苦的!】想必咖啡的這個標簽仍在大部分消費者腦子里打轉(zhuǎn)。以及【咖啡一定要加糖或加奶】,這些想法想必是第一、二波咖啡浪潮的后遺癥。(是被浪打暈腦子了嗎??。┥厦鏋樾【幒詠y語,以下才是【蛋蛋IN北京】正文,請觀賞。現(xiàn)在有一種賣咖啡的廣告是這樣說的「第一代喝速溶咖啡、第二代喝意式咖啡、現(xiàn)在讓我們進入第三代喝手沖精品咖啡」。先前我也提過,再好的烘焙師也不可能將平庸的咖啡豆美化成高級咖啡豆,好的豆子唯有用心裁種,從樹的品種,裁種方式,再一直到采收完全成熟的果實,這都是靠咖啡農(nóng)和好的咖啡莊園和產(chǎn)區(qū)才會得到的好豆子。在過去咖啡的歷史上,歐洲人大量的飲用咖啡,咖啡在十七、十八世紀十瘋狂的世紀里,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咖啡農(nóng)長期的被剝削勞動力和低價的收購,我覺得整個世界停留在喝低質(zhì)量,以及沒人知道的亂混雜裂質(zhì)豆,又不貴的提神飲品 - 咖啡,也正因如此,中深焙到深焙這種依靠苦味把劣質(zhì)滋味蓋過的烘焙方法成為主流,也至今一直影響著大多數(shù)的人,認為咖啡就應該是苦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提問人所說的“家常豆”吧。 正因上文所述,漸漸的在十九世紀中,開始有咖啡農(nóng)更用心的去裁種咖啡,雖當時是打著要讓咖非質(zhì)量靠種質(zhì)方式更好,但我覺得是要靠好的質(zhì)量來換取更好的價格才是真的,之后更是打破層層的貿(mào)易商,轉(zhuǎn)而直接能向產(chǎn)地或莊園采購咖啡豆,主要還是抵抗歐洲貿(mào)易商大量的采購和收集。這樣著重質(zhì)量的咖啡豆,是由精品咖啡教母 Erna Knustsen 在 1974 年的”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月刊中創(chuàng)新使用了“Specialty Coffee”(精品咖啡)一詞,來說明只有在最有利的海拔、土壤、氣候,才能裁培出風味獨特的精品咖啡,同時也是在與大宗的商業(yè)低廉咖啡拼配豆做比較,后來她和其它五人共同于 1982 年成立美國精品咖啡協(xié)會,全球才算知道“精品咖啡”一詞,然后一直到 2000 年之后后,才從昔日的小眾市場,逐步走進大眾市場。 咖啡生長主要分布在以赤道為中心,南、北緯 25 度之間的熱帶地區(qū);世界上約有七十多個國家種植咖啡,而“精品咖啡”講究的是 Terroir (地域之味),產(chǎn)區(qū)或莊園的氣候或海拔,咖啡樹是陽面還是陰面、山谷氣候或干燥、多雨或濕熱、日夜溫差等,這些復雜的天氣、土壤和水的組合,裁種出風味不同的咖啡,所以少了獨特的“地域之味”,就不是精品咖啡,而淪為乏香可陳、單調(diào)無奇、帶著苦澀、必須加糖才好入口的低廉咖啡。再謹慎的水洗與日曬的加工,手工挑選無瑕疵的生豆,再經(jīng)過好的烘焙師來詮釋它的風味,最后再由像 SCAA 這樣的組織來對它進行“杯測(Cupping)”評分,基本上這些評委打分在 80 分以上的,都能稱為 Specialty Coffee”精品咖啡“,更好的精品咖啡,甚至杯測分數(shù)能在 95 分以上的極品。 而更有趣的事情,絕大多數(shù)被列入精品咖啡豆的咖啡樹,都紛紛指向阿拉比卡種,而阿拉比卡最早都是從衣索比亞最古老的 Typica 和也門的 Bourbon 變種衍生而來的,所以也有人用咖啡樹的品種來分辨是否列入精品咖啡行列,像是阿拉比卡的后代 Catura、Catuai、Mundo Novo、Tico、San Ramon、Geisha…太多了…,另外,這些被精品咖啡協(xié)會得獎的前三名,居然都落在 1600 海拔左右,更顯示出了高海拔出精品的名言。 由以上的文字說明,我想從味道上最大的差別就是要一改對咖啡固有的“苦澀”,而轉(zhuǎn)向“有層次的”、“有果酸的”、“有甜味的”、“甘醇的”、“單品的”咖啡滋味。
臺灣自由行美食旅游書《拾味臺北 - 真滋味》和《拾味臺北 - 心旅行》作者;美食名博博主; 京城美食達人;CafeDeSOFA 沙發(fā)咖啡館 創(chuàng)始人歡迎關注蛋蛋 IN 北京的新浪微博,帶您到處吃好的玩好的!
版權信息:以上文章經(jīng)知乎網(wǎng)的【蛋蛋IN北京】授權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自主聯(lián)系作者。原文作者: 蛋蛋IN北京侵權請聯(lián)系: weixin@coffeesalon.com投稿合作: tips@coffeesalon.com咖啡是一個世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窗口。我們是咖啡的傳教士,只為把咖啡最真實的呈現(xiàn)給你??Х壬除埿【幬⑿盘枺簊aloncoffee,歡迎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