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眾所周知,星巴克向來都是“我行我素”。在近年來其他國內連鎖咖啡品牌不斷通過“斗低價”“斗優(yōu)惠”來相互搶客源的時候,星巴克的飲品價格依舊保持在人均30元上,絲毫沒有想過推出便宜一點的飲品來吸引消費者,前陣子還把全星巴克最便宜的本周咖啡也逐步“偷偷”下架了,這不禁讓消費者在想星巴克還能在國內撐多久的問題。

但是縱觀來看,星巴克這樣做才是正確的。如果星巴克也參與了這些“低價”活動,只會影響著品牌的發(fā)展,一來要和其他咖啡連鎖品牌斗死斗活,二來還會給品牌形象帶來負面的影響。向來走高端、商務路線的咖啡品牌突然降價了,消費者首先會想到的是:啊~星巴克咖啡品質不行了?又或者是:啊~星巴克最終玩不過中國的市場了!所以對于星巴克而言,就算銷量沒有其他連鎖品牌高、大眾也在瘋狂罵他又貴又不值,他也要維護一直以來“高冷”的形象,因為他面對最多的客源是商務人士,而這類消費者往往需要一個辦公環(huán)境、交談環(huán)境,并非真的在意咖啡味道如何。真的在意咖啡味道的人,怎么會去連鎖咖啡店喝咖啡呢?

「你走你們的快消路線,我走我的第三空間」。在這個大家都不愿意租大地方為消費者提供堂食服務的快節(jié)奏時代,星巴克依舊堅持著“第三空間”的理念,從在門店提供位置給消費者休息、工作,到提供獨立會議室給商務人士有私密的交談空間,再到提供“1971客廳”,滿足聚會、會議、工作、學習等能進一步個性化空間需求。星巴克的目的是留住這些需要通過第三場景幫助工作/緩解生活壓力/休閑聚會的人,讓需求者能在“上吊之余”(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能稍微歇口氣?;浾Z中有句俗話叫“食得咸魚抵得渴”(要吃咸魚就要忍得了口渴),星巴克能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舒適的空間,還想要飲品價格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眾消費者認為星巴克貴是因為他超過了物料的成本價很多,所以覺得貴。但是大家是否有想過星巴克其他的成本呢?大店鋪的鋪租,水電,稅費,融資成本,設備、人力(包括每家門店的設計師費用),還可能涉及特許經營權等等的費用等等。想要舒服的空間,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是必然的事情。就好比大牌檔與五星級餐廳的炒牛河,為什么五星級餐廳的就要賣貴這么多,卻依舊有人去五星級餐廳吃?就是為了環(huán)境而去。

雖然大家都是打工人,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以及消費水平。消費的人出于什么目的選擇星巴克也是他自己的事情,消費的人覺得值得就行,星巴克也沒有強求大家去消費。完全沒有必要覺得其他人比自己的消費水平高,就覺得是在裝……那是人家能承受的消費水平,好不好喝是買的那個人說的算,他們也不會因為你一句半句酸話放棄自己的追求/自己喜歡的咖啡口味。供需關系之余市場就像婚姻,是一種雙向選擇,消費者有權選擇自己接受的咖啡店,星巴克照樣可以選擇他想要的客源,星巴克也沒有必要降價,去收攬一些不是自己想要的客源。消費者也更應該看著自己的需求去選擇自己的消費場所,而不是明知道貴還要去消費然后到處宣揚不值得。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