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wǎng)我們都知道濾杯有很多種,主要是杯型和內(nèi)壁的構造差別。比如說傳統(tǒng)V60的螺旋紋有使外層水流減緩通過以及加強扭力擠壓達到萃取咖啡的提升;又比如KONO上半部平整的內(nèi)壁可以讓咖啡在萃取過程中只能往下排氣造成粉床“偽真空”從而虹吸萃取咖啡;再比如CHEMEX能創(chuàng)造純凈咖啡口感與風味的獨特構造……還有Kalita、蛋糕杯、聰明杯等等。


這些形形色色的手沖器具,有的朋友會根據(jù)不同的咖啡或者烘焙度去選擇,然后道出使用什么器具去做什么咖啡一定會更好等。但了解一下不同器具的工作原理還是有助于我們避免錯誤的萃取,我們就以2種萃取類型來討論。為什么只有2種呢?因為手沖咖啡咖啡實際上也就2種狀態(tài)——濾泡和浸泡,各種內(nèi)壁紋路、手法、水流的研究是“狂人”的領域,需要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探討,而我們要做的很簡單:一杯正確萃取的咖啡而已。

濾泡式,以V60為代表,另外KONO、Kalita、蛋糕杯、CHEMEX同屬這一類。但是不同的構造,對于萃取也確實存在不同的狀態(tài),其實觀察濾杯的形狀就可以大概了解。要注意有2個誤區(qū):1. 選擇正確分量的濾杯去萃取對應分量的咖啡,為什么濾杯有分01,02號,意思是01號濾杯,份量1-2人;02號濾杯,份量3-4人,尤其是別用多人份02號的蛋糕杯沖一人份的咖啡,只有薄薄一層咖啡粉你確定你是在沖咖啡而不是沖濾紙?2. V60這類V子濾杯沖煮為什么總是說繞中間硬幣大小沖?為什么說不要注水到邊沿?因為雖然設計上有紋路,也有濾紙貼合防止“側漏”,但是沖刷濾紙這種錯誤還是經(jīng)常有人犯的,可能是沖擊力過大,可能是繞的太靠外,總之沖穿了貼在濾紙內(nèi)壁的咖啡層就會形成“通道”,咖啡淡而無味就在所難免了。

而咖啡界的花瓶CHEMEX就有點不一樣了。首先是它設計是為多人沖煮,因此更不要用單人份的粉量去沖!并且它更多的是以浸泡為主導,看如此“長”的萃取區(qū)域,你若想通過大水流沖擊到底,推薦是用美式暴力沖法只在中央注水讓底層咖啡粉有一定的翻滾,然后是一次性注入到合適的水粉比然后讓它濾過咖啡即可~所用的咖啡通常都是比較深烘的豆子,如果用很淺烘的咖啡,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容易堵塞,而且咖啡粉沒有“爬”上來貼住杯壁形成過濾層而造成咖啡偏淡,但加粗研磨度的話,水又會很容易溜走萃取不足。
![]()
cription-url="http://m.puruisaisi.cn/file/upload/202208/10/120554341.jpeg" src="http://m.puruisaisi.cn/file/upload/202208/10/120554341.jpe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
portant;word-wrap: break-word !im
portant;visibility: visible !im
portant;width: 677px !im
portant;" />Kalita濾杯,常見的單孔和三孔。單孔Kalita更適用于中深度~深度烘焙咖啡,并且是和CHEMEX一樣一次性注入需要的水量就可以讓它浸泡濾過,是以浸泡為主導的萃??;而三孔則適用于各種烘焙度的咖啡,由于流速較一孔快,沖煮時視情況需要分段和水流攪拌。像最開始那位咖啡師用了個V60去做單孔Kalita濾杯操作,從結果看來就是不正確了。試驗咖啡豆:哥斯達黎加 甜橙莊園(烘焙日期第5天)沖煮制方式:手沖 研磨度:4A(BG) V60, 18克粉,水溫91度,水粉比接近1:145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40(期間攪拌),注2度水252ml,期間一只攪拌,沖煮完后搖勻(總水量50+202=252g)。

那純粹以浸泡方式的聰明杯、愛樂壓、法壓這些只要你不是過多地攪拌、水溫過高、研磨過細,一般就不會做出太難以入口的咖啡了。另外,V60濾杯與KONO濾杯沖出來的咖啡風味也會有所差異,下面繼續(xù)看肯尼亞的asali這支豆子的實驗~這支豆子會有著比較明顯的圣女果與烏梅的風味,酸度明亮,甜感突出,有果汁感,余韻莓果香和黃糖甜。

國家:肯尼亞產(chǎn)區(qū):錫卡Thika處理廠:Asali蜂蜜處理廠海拔:1550——1750米土壤:火山土分級:AA TOP品種:sl-28,sl-34處理法:肯尼亞72小時水洗烘焙程度:中淺烘焙我們現(xiàn)在用平時使用的參數(shù)來用V60和KONO濾杯各來沖一壺【肯尼亞asali】V60

水溫:90℃研磨度:BG 5M(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64%)粉水比:1:15沖煮手法:用29克水悶蒸30秒,小水流緩慢注水至125克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注水至227克結束。沖煮總用時(從悶蒸開始計時):2’02”入口是西柚皮、圣女果、莓果的風味,酸度比較明亮,尾段是明顯的果汁感。KONOKONO是日本制造咖啡器具的名門公司。KONO濾杯的原創(chuàng)者是一位名為河野敏夫的日本人,濾杯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眾所周知,水位下降的速度會影響到咖啡粉顆粒浸泡在水中的時間,所以扇形濾杯是通過加深肋骨的深度即加大排氣效應的方式來改善此因素,這是一種辦法;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改變?yōu)V杯的外形以增加水流的集中度,因此圓錐形濾杯就應運而生。

水溫:90℃研磨度:BG 6M(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47%)粉水比:1:15沖煮手法:用30克水悶蒸30秒,小水流緩慢注水至125克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注水至225克結束。沖煮總用時(從悶蒸開始計時):2’13”入口有著明顯的橘子皮和紅茶感,有點像檸檬紅茶,尾段蔗糖甜感明顯。乍一看這兩種濾杯好像也就只有因為流速不同而選擇的研磨度不一樣,在其他參數(shù)都不變的前提下,把這兩種研磨度給調(diào)轉一下,看看會有什么變化~帶著些尖酸,濃度比用V60沖出來的要高,尾段明顯的茶感,酸甜失衡,是過萃的表現(xiàn)。總的來說,KONO濾杯在萃取的時候主要是浸泡式萃取,這種萃取方式會使得在萃取時整體萃取比較均勻,香氣內(nèi)斂,在口感上醇厚度會好一些,甜感也會比較飽滿、圓潤。V60濾杯則由于它的設計以及流速快的特點,在萃取過程中容易分層,從而容易表現(xiàn)出多層次的香氣,而且風味層次多變,咖啡從熱到冷會有著豐富的酸質(zhì)變化,而且口感清晰通透,不過相比于KONO濾杯來說容易萃取失衡,個性則更為強烈些,醇厚度反而一般。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wǎng)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wǎng)”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