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咖啡烘焙5周年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飲品界前街,微信號:(長按復(fù)制)yinpinjie.com今天來探店的愛好者給小編提了一個問題:悶蒸時間究竟是從開始注水計起,還是注完水再開始計時的呢?果然是個燈下黑的問題,很多時候小編都會建議大家悶蒸30秒左右,卻偏偏忘了解釋應(yīng)該什么時候開始計時。咳~那么今天小編就來亡羊補牢,跟大家解釋一下“悶蒸計時”的問題。

首先,小編先解釋一下:小編所有錄的視頻、沖煮示范、建議參數(shù),都是從注水完畢再開始計時的。以我們最常用的15克粉沖煮為例,一般都是注水30克左右,悶蒸時間25-35秒。如果是非常規(guī)的悶蒸注水手法(好像還沒講過這方面……),一般就會注明是注水時間多少+悶蒸時間多少。反正,注水過程的時間,是不會算進去悶蒸時間的。注水歸注水,悶蒸歸悶蒸,兩者的時間是分開計算的。上面是小編示范的正常的悶蒸前注水的過程,從整個視頻可以看到,小編的注水水量30克,時間大概會在10秒左右,也就是說,從注水完畢再計時,注水10秒+悶蒸30秒=40秒;如果從一開始注入水的時候就開始計時,那么注水10秒+悶蒸20秒=30秒,就會比我默認的30秒悶蒸少了注水那10秒。那么,問題來了,究竟10秒的悶蒸時間對手沖咖啡的萃取影響有多大呢?我們用一個實驗來證明一下。悶蒸20秒與悶蒸30秒的區(qū)別實驗品種:【也門摩卡瑪塔麗】,烘焙程度:中烘;烘焙日期:6月28號,養(yǎng)豆期11天,已經(jīng)基本進入最佳風味期。

實驗手法:濾杯【聰明杯】,悶蒸注水時置于分享壺上,上下流通,模擬正常濾杯悶蒸注水。悶蒸完畢后取走分享壺,活塞關(guān)閉,成為浸泡式萃取,以減少后段注水手法偏差對萃取的影響。實驗參數(shù):15克粉,總用水225克,水溫90℃,浸泡萃取至1分40秒后重新放置于分享壺上過濾,總萃取時間2分鐘。(時間都從注水完畢開始計時)實驗組①悶蒸20秒

這一組就是模擬從開始注水就計時30秒,注水水量30克,注水10秒+悶蒸20秒;悶蒸完畢后取走分享壺,注水195克.實驗組②悶蒸30秒

這一組就是模擬從注水完畢再開始計時30秒,注水30克,注水時間10秒+悶蒸30秒。悶蒸完畢后取走分享壺,注水195克.分析:1、首先從悶蒸時的表面可以看到,悶蒸20秒的時候,粉層表面依然保持比較光澤明亮(反光),到30秒的時候才逐漸變得啞光。其實就悶蒸的原理來看,悶蒸需要的咖啡粉的排氣,以促進后期的均勻萃取,粉層表面光澤明亮的時候,表示粉層依然處于膨脹或者排氣仍然進行,只有等表面開始變成啞光,才證明水已經(jīng)開始往下滲,表層已經(jīng)減少了氣體的排放,沒有足夠的支撐力保持水分在粉層表面了,悶蒸的過程至此才算完美結(jié)束。

左邊是實驗組①,右邊是實驗組②;從外觀上,基本區(qū)分不開來。2、從沖煮后得出的品嘗對比:①的【也門摩卡】有明顯的堅果、巧克力、香料、紅色漿果風味,尾段輕微茶感,醇厚度中等;②的【也門摩卡】也是醇厚的堅果、巧克力、香料與紅色漿果風味,尾段回甘比①稍強,Body稍厚。其實從上面品嘗可以得出,悶蒸20秒與悶蒸30秒(也就是從注水開始計時與注水完畢再計時)的區(qū)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偨Y(jié):總體來說,只要水溫、研磨正確,悶蒸的操作沒有出錯,悶蒸時間的輕微偏差(10秒以內(nèi)),對整個手沖的結(jié)果來說,并沒有大家想像的那么明顯,甚至如果不是兩杯一起進行對比的話,你可能喝不出其中的區(qū)別。小編做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大家摳這10秒左右的悶蒸時間,而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觀察悶蒸時粉層表面的狀態(tài),來判斷悶蒸的結(jié)束時間,畢竟不同的烘焙日期、水溫、研磨度,都會影響到悶蒸的效果和時間長短,小編給大家的30秒悶蒸時間的建議,也只是針對最佳風味期的狀態(tài),前后是允許誤差幾秒的。如果咖啡豆已經(jīng)養(yǎng)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例如一個月以上),那么這時的咖啡粉應(yīng)該已經(jīng)進入排氣的尾聲(就是基本不會膨脹,注完水很快就會塌下去),這時候就不用拘泥于悶蒸30秒的建議了,一旦發(fā)現(xiàn)粉層表面從反光變成啞光,就可以馬上結(jié)束悶蒸,進入下一段的注水了。

畢竟嘛,悶蒸也沒有什么標準和定義,在我們學習手沖的過程中,需要參考影片或數(shù)據(jù)時,別忘了觀察一下悶蒸時間是從給水開始算還是給完才開始算,并調(diào)整成自己習慣的悶蒸時間即可。在小編的觀察中,很多大神的沖煮視頻,悶蒸時間都是是從注完水開始算,所以小編也建議大家以這個定義當作分享時的標準,有部分流派是從注水就開始算,此時大家就將注水時間減掉,就能換算出實際的悶蒸時間啦。好啦,今期的分享就到這里,對悶蒸還有疑問的小伙伴,歡迎留言給小編,如有紕漏及不妥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補充討論——期待下一期的知識分享!讓我們一齊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吧!【往期回顧】日常測試|悶蒸水量的多寡對咖啡萃取的影響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