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不少朋友在問前街“這款豆子怎么沖?”、“那款咖啡豆怎么沖?”、“朋友給了我一些很貴的豆子怎么沖好喝?”之類的問題。前街總結了一下問題,大概都是面對一款沒有接觸過的咖啡豆,不知道如何沖泡,于是來問前街咖啡豆的沖煮方法(參數(shù))。不過前街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前街就來分享一下尋找參數(shù)的方法。

了解咖啡豆的信息對于第一次遇到的咖啡豆,首先要掌握咖啡豆的信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包裝上的標簽。如果是單品咖啡豆,標簽上最少會有產地、咖啡品種、處理法、風味描述,有些還會標注烘焙程度。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去編制沖煮參數(shù)。

產地:知道這個我們能大概了解咖啡豆的一個大區(qū)風味屬性,例如埃塞俄比亞的咖啡會是豐富的水果味,危地馬拉的咖啡會是優(yōu)異的柑橘酸質以及特別煙熏味。這些都是一個產國的咖啡風味屬性。再往下細分到小產區(qū),風味就會慢慢細化。所以可以通過先看大產區(qū),對比之前有沒有沖過這個產區(qū)的,有的話就可以拿來參考,沒有的話就記下來,以后準用得上。一般記錄產區(qū)會附帶上海拔,海拔這個數(shù)據(jù)能告訴我們咖啡豆的軟硬程度,一般來說,同一種咖啡豆情況下,海拔越高,咖啡豆越硬??Х榷沟能浻哺覀儧_泡時的研磨刻度有關系。詳細可點擊「這里」處理法:這個參數(shù)對沖煮來說并沒有太大的信息,唯一要注意的是特殊處理法,特殊處理法的咖啡豆滋味物質釋出得快,一般會快沖,不適宜泡久。風味描述:這個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咖啡標簽上沒有烘焙程度標識或者過于專業(yè)的標識導致看不懂,則可以通過風味描述(結合咖啡豆的顏色)來判斷烘焙程度。知道烘焙程度就知道研磨度與水溫的參數(shù)。

風味類型基本分為花香類、水果類、糖類、堅果可可類,是不是很像風味輪的順序。沒錯,風味輪上描述的風味也是按咖啡豆由淺到深的風味。如何看風味描述呢?風味描述通常會有4-5個風味,這些風味并不是并列的,通常最能明顯感受到的風味會排列在最前面。如果4個風味,它們的風味各占的比例不會等分25%,可能會是50%、30%、12%、8%這樣的一個占比。一般在風味描述標注花香、水果類的咖啡豆基本可以按淺烘咖啡的沖煮方式處理。標注堅果、巧克力、焦糖的咖啡豆基本可以按深烘咖啡的沖煮方式處理。那么中度烘焙是一個相對平衡的風味,風味描述中可能會有水果類與堅果類同時存在。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如果是中度烘焙的咖啡,水果類的描述會偏向于甜水果,例如蜜瓜、布林、黑葡萄,這些水果的特點就是低酸高甜。

中淺烘焙使用90-93攝氏度的水溫,研磨度為20號篩網通過率75-80%。風味描述上標識較酸的風味選擇這個區(qū)間內較高的水溫,較細的研磨;標識較甜的風味選擇這個區(qū)間內較低的水溫,較粗的研磨。中深烘焙使用86-89攝氏度的水溫,研磨度為20號篩網通過率70-75%,風味描述上標識較苦的風味使用區(qū)間內較低的水溫以及較粗的研磨度。不同的咖啡豆需要改變沖煮手法嗎?前街認為最好使用自己最穩(wěn)定的注水手法,因為相對于參數(shù),手法是一個不可控的變量,使用熟練的手法就是為了降低這個風險的變量。而且使用固定手法,采用改變參數(shù)的沖煮方式能更好地記錄參數(shù)變化造成的咖啡風味變化趨向,從而積累對咖啡豆的理解。假以時日,就再也沒有“陌生”咖啡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