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wǎng)相信不少愛好者在家沖煮手沖咖啡的時候,都會固定某個克數(shù)的粉量,以確保沖煮手法的穩(wěn)定,但如果會遇上需要調(diào)整粉水比的情況,你會選擇增減粉量還是注水量?為了確保出品量的穩(wěn)定,或者出于杯子容量,或是對粉層狀態(tài)與注水手法的穩(wěn)定性的考慮,有些人會通過增加/減少粉量的方式來調(diào)整粉水比,以保持咖啡萃取液的量不變。但是,微調(diào)粉量對沖煮效果會有影響嗎?在所有參數(shù)相同的情況下,粉量的輕微差異沖煮出來的咖啡風味會有不一樣嗎?小編選擇了一支淺度烘焙的【綠標瑰夏】以及中深烘焙的【黃金曼特寧】來進行這個實驗,用聰明杯浸泡跟手沖的方式來試試在同一個粉水比的前提下,增減粉量會對咖啡的風味產(chǎn)生什么影響呢?當然啦,其他參數(shù)基本保持一致,只改變粉量與注水量。【綠標瑰夏】產(chǎn)區(qū):巴拿馬波奎特產(chǎn)區(qū)莊園:翡翠莊園海拔:1,600- 1,800米處理方式:水洗品種:瑰夏種烘焙程度:淺烘焙

Agrton豆色值是73.2(上圖),Agrton粉色值是91.4(下圖),Roast Delta值是18.2。杯測風味:有著洋甘菊、金銀花的香氣,啜吸時有水蜜桃甜感,柑橘、檸檬、佛手柑的風味,奶油、蜂蜜甜感。
| 聰明杯參數(shù):研磨度BG 5R(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58%),水溫90℃,粉水比1:16?!痉哿浚?5克】

直接注水至241克,浸泡至4分鐘時將濾杯移到分享壺上過濾,注水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4:45。風味:柑橘、茉莉花香、茶感、焦糖、佛手柑、可可余韻。茶感明顯,輕微苦澀。【粉量:17克】

直接注水至275克,浸泡至4分鐘時將濾杯移到分享壺上過濾,注水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4:40。風味:柑橘、茉莉花、姜花香、蔗糖、淡淡的茶感。風味清晰且柔和。
| Hario V60參數(shù):研磨度BG 5R(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58%),水溫90℃,粉水比1:16?!痉哿浚?5克】

用30克水悶蒸30秒,注水至128克水時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xù)注水至243克斷水,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10。風味:檸檬、茶感、蜂蜜、焦糖,果酸明顯,茶感重?!痉哿浚?7克】

用31克水悶蒸30秒,注水至125克水時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xù)注水至274克斷水,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17。風味:聞起來有果香、茉莉花香以及綠茶香,入口有柑橘、橙子、蜂蜜的風味。

對比發(fā)現(xiàn),在其他參數(shù)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用15克粉量萃取出來的咖啡在風味上會比較濃郁,而用17克粉量萃取出來的咖啡酸甜感會比較好,而且風味表現(xiàn)的也較為柔和。現(xiàn)在我們換中深烘焙的【黃金曼特寧】來試一下?!军S金曼特寧】國家:印度尼西亞等級:G1· 3次手選公司:PWN產(chǎn)區(qū):蘇門答臘島處理方式:濕刨法海拔:1100——1600米烘焙程度:中深烘焙

Agrton豆色值是56.7(上圖),Agrton粉色值是60.9(下圖),Roast Delta值是4.2。杯測風味:烘焙吐司,堅果,松木,焦糖,草藥
| 聰明杯參數(shù):研磨度BG 6M(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50%),水溫88℃,粉水比1:13?!痉哿浚?5克】

直接注水至195克,浸泡至3:30時將濾杯移到分享壺上過濾,注水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3:41。風味:聞起來帶有煙熏味,入口明顯的焦糖、可可、草本植物的風味?!痉哿浚?7克】

直接注水至225克,浸泡至3:30時將濾杯移到分享壺上過濾,注水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3:49。風味:入口有淡淡的莓果酸,有焦糖、奶油、草藥、甘草以及洋甘菊的風味。
| KONO參數(shù):研磨度BG 6M(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50%),水溫88℃,粉水比1:13。【粉量:15克】

用28克水悶蒸30秒,注水至122克水時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xù)注水至198克斷水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1:35。風味:入口有焦糖、榛果、奶油以及草藥的風味?!痉哿浚?7克】

用35克水悶蒸30秒,注水至125克水時分段,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xù)注水至221克斷水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1:47。風味:有煙熏、可可、焦糖、草藥的風味,果酸較明顯。對比之后發(fā)現(xiàn),在沖煮【黃金曼特寧】的時候也是用15克粉量萃取的咖啡喝起來比較濃,而17克粉量萃取出來的咖啡則會比較柔和,且風味上會相對的豐富一些?!究偨Y(jié)】

在用聰明杯浸泡萃取時,無論粉量多少浸泡的時間都是一致的,所以粉量少的那一壺相對來說萃取率會相對高些,喝起來的風味也是會比較集中且濃郁;而粉量多的那一壺萃取率相對來說會低一些,所以喝起來風味比較清晰。而在手沖的時候,粉量少的粉層自然會比較薄,注水時水柱能夠比較輕易的穿透粉層并帶起較為劇烈的攪拌,萃取的會比較徹底;而粉量增加了粉層就會變厚,這時注水時水柱并沒有那么容易穿透粉層,攪拌也相對來說比較輕柔,所以喝起來的口感會相對較薄且果酸明顯??Х容腿〉乃袇?shù)都是相互關聯(lián)、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所以并不能一套公式用到老。無論是浸泡萃取。還是過濾萃取,有時候可能只是輕微調(diào)整一個參數(shù),也依然會令結(jié)果產(chǎn)生很明顯的偏差。小編建議,即使是在萃取參數(shù)一致的前提下,當粉量發(fā)生輕微的變化時,也需要對萃取的時間或者沖煮的手法進行輕微的調(diào)整哦!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wǎng)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wǎng)”整理編輯,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