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導讀炎炎夏日坐在經常去的那家咖啡館里吹著空調敲著鍵盤,突然有人推門喊一句:“老細!一杯照舊,打包挪走,唔該曬!”“好噶,收到!”第一句翻譯:“老板,一杯跟上次一樣的咖啡,打包拿走,謝謝!”坐標廣州。對于經常光顧咖啡館的我,經常會聽到這組句話。相信這種情景在不同城市的你們的身邊,應該挺常見的,哈哈。

相信許多朋友都是一個注重第三空間質量的人。(本碼字工也是)在工作日下班后或休息天里,我喜歡逛館子。不過逛的時候從不會代入咖啡師視角,純粹去喝杯咖啡,給自己一個角色切換的機會,緩口氣。是什么原因,這家咖啡店讓你經常去?網友阿珍:·方便快捷容易抵達和離開;·單品種類多,定期更新季節(jié)豆,適合去嘗鮮;·背景音樂、空氣、氣味;·空調的溫度、座位的舒適度。網友阿強:·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能停車;·有足夠有意思的選擇,價格合理,會愿意為了特別而買單;·店面干凈整潔,最好客人主要是咖啡愛好者;·跟咖啡師/老板聊得來。

“第三空間”廣泛應用在社會學,城市規(guī)劃和商業(yè)里面的一個理論/概念,大概就是說,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個生活空間:第一空間-家/居住,第二空間-公司/工作,第三空間-社交場所/休閑娛樂交流。在我看來,“第三空間”起到了第一、第二空間的過渡與連接。擁有質量不錯的“第三空間”對我來說頗為重要。親和力、人情味!親和力或者說是服務態(tài)度,是一個殺傷力較大的武器。店與店之間的差異化,更多時候會體現在這方面。

由生到熟!咖啡館實際上是個綜合體,甚至可以說是個“生活驛站”。簡單說就是跟咖啡師/老板/其他熟客聊得來。應該不少朋友都有過一種經歷:路過一家門面看起來還不賴的咖啡店,彼時天氣很熱,手機又快沒電,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進去借個電,順便蹭蹭空調、蹭蹭WiFi,接著點一杯最便宜的喝,然后在不知不覺中,被咖啡師/旁邊喝咖啡的客人打開話匣子...然后慢慢發(fā)展成為了熟客。共鳴!咖啡館需要做一些小事情制造客人與自己門店的記憶點,特別是社區(qū)型小店。有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必要時承擔一些與經營無關的服務,適當的舉手之勞盡量不拒絕。

小結能堅持看到文末的你,相信對咖啡的熱愛已不是一朝一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分享吸引你常去那家咖啡館的原因哈!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