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wǎng)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每每看到網(wǎng)上專家介紹手沖濾杯,這個濾杯味道如何如何,那個濾杯又應(yīng)該怎么怎么沖,都會感嘆一聲手沖咖啡博大精深,活到老也要學到老。

但手沖咖啡學得越多,濾杯收藏得越多,越容易出現(xiàn)一種煩惱,試想一下: 假日上午用過早餐,打開電視準備看場球。時間還早仍在賽前分析,連國歌都還沒唱,你決定來杯手沖咖啡。選好待宰的咖啡豆,燒好熱水,望著濾杯『群』,頓時有種皇上翻牌子的感覺,心里閃過千百個念頭,錐形、扇形還是蛋糕濾杯?四六、點滴、三斷、四斷還是不斷水?88、90、92還是93°C?錐刀還是平刀?刻度2.5還是3?前思后想,一切就緒,盯著計時稱,準備在第2分37秒時換成大水流拉高水位,全神貫注之際.......電視機竟傳來『球進了!球進了!』,你氣急敗壞,不知道是該沖回去看重播畫面,還是該含淚繼續(xù)沖完這杯咖啡…… 看到這里你會說,這就是還沒練到家,經(jīng)驗值仍不足轉(zhuǎn)化成直覺。也許吧,但老實說,如果一種濾杯要一種沖法,一種烘焙度也要一種沖法的話,我們練得完嗎?我們經(jīng)常覺得手沖咖啡很難,難題不在于沖出一杯味道還不錯的咖啡,而在于用不同的濾杯、豆子也一樣要能沖出好喝的咖啡?;蛘?,我們可以先來拆解一哈,手沖究竟難在哪里。

手沖咖啡沖煮的過程只是在做一件事:在濾杯內(nèi)把溶解做好,然后讓溶液離開濾杯。濾杯的先天限制很大,流速過快,水與咖啡接觸的時間不夠,濾杯內(nèi)溶解效能偏低,喝起來很淡;流速不夠快,濾杯內(nèi)溶液的濃度過高,等于溶劑不夠新鮮,萃取力也下降??墒?,流速是要被人掌控的,而不是讓人被流速制約。是人都會懶,專業(yè)的店家也很少會更改手沖的研磨度,玩家就更懶,很多人玩了一輩子的小飛馬3.5。永遠不變的研磨度碰上不同的濾杯、不同的豆子,流速的差異就出現(xiàn)了。簡單來說,用不同的濾杯、豆子沖煮,根本難題在于控制「流速」。

大多數(shù)人會用研磨度來控制流速,而研磨度直接影響TDS濃度。我們正常人對于濃度的喜好范圍比較固定,縱然是精品咖啡浪潮的忠實粉絲,TDS的喜好也幾乎落在1.3-1.7%間。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削弱我們對于味道的分辨能力。換句話說,通常我們對于咖啡最后的TDS值并不想要有太大的變動,所以大家會固定研磨粗細來確保得到固定的TDS。這種說法聽起來正確,可惜只存在于理想狀態(tài),幾乎達不到理想,所以似是而非。因為要喝的東西,是濾杯之外的而不是濾杯內(nèi)的。我們在濾杯內(nèi)做到最佳濃度A的狀態(tài),不表示最終穿越濾杯之后也得到濃度A,濾杯內(nèi)已經(jīng)溶解出來的成分會因為穿不過去濾杯,或是來不及穿越,而導致濃度下降,成分也被篩選。 用金杯概念來看,咖啡液重量x TDS/干粉重量=萃取率,算式里的分子越大的時候,也就是TDS濃度越高,或是最后取得的咖啡越多,萃取率會上升。算式里的分母越大的時候,也就是粉用得越多,萃取率會下降。假如目標是TDS 1.3萃取率20%,想要得到一杯230g的咖啡液,就是需要15g的咖啡粉。那要怎么使得萃取率20%時剛好TDS到達1.3?這就需要調(diào)整研磨度和水溫等參數(shù)了。

但我們?nèi)粘_煮肯定不會有那種即時顯示TDS讀數(shù)的儀器,即便是沖煮過后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檢測濃度的條件,怎樣去檢驗TDS和萃取率?有辦法的,窮人自有窮人的手沖玩法——喝咯,合適你的口味喜好的濃度和萃取,自然就是擊中了金杯萃取的靶心。所以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學沖煮之前要學品鑒,也經(jīng)常跟大家說不要太過于計較金不金杯。如果你都喝不出TDS 1.3和TDS 1.2的區(qū)別,那金不金杯對你來說有什么意義? 流速的第二大影響因素是咖啡豆??Х榷挂驗楹姹翰煌矔斜举|(zhì)上的差異,內(nèi)外不均是種差異,吸水效能是種差異,研磨后的型態(tài)是種差異,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溶解效能。烘焙越淺的,溶解效率越差,我們要擔心的是萃取率下降的問題。當你看到萃取率下降,恐怕第一時間想到要去磨細一點吧,但有一種情形是磨細以后,流速慢到極點,水一直積在濾杯內(nèi)來不及逃,一杯咖啡沖了四五分鐘還在滴,這尤其常出現(xiàn)在單孔扇型濾杯上。滴得慢應(yīng)該會提高萃取率了吧,不一定的。此時有些不夠團結(jié)的細粉會自己找空隙了,粉層越下方越結(jié)實,擋在濾杯出口牢不可破。濾杯內(nèi)的水就只能從上層邊緣穿透濾紙溜走,根本不與粉層中間的咖啡粉接觸。

還有一種情況是,粉磨細了但流速正常。粗顆粒是各自為政的,小顆粒才有機會團結(jié),當細粉們彼此吸引群聚,那部分的粉層就比別的地方更緊密,造成與粗顆粒之間的空隙變大,水流更能輕易的欺負這個弱區(qū)。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眼睛看到咖啡流入下壺的速度是假象,用espresso的名詞就是巨大又失控的「穿孔」。不信的話可以量一下TDS,磨得細又流得快,就有很大的機率TDS不升反降,掉到1以下都有可能。你看,研磨度有時會也不好使,根本控制不住流速?! ∶孛芪淦饕灿小桓鶞祝瑫r不時地在濾杯內(nèi)攪拌,讓咖啡粉吸水機會均等,或是當流速驟降時,挖開淤積.。嗯……這種操作看起來很low吧,一點也不顯優(yōu)雅,但愛面子的你有能力控制注水達到跟湯匙一般均勻的效果嗎?不要回答得太快,別說你了,很多大師們都做不到湯匙的一半效能。

假如你不再聚焦于沖煮者專注的表情、儀式般的動作、傳銷般的口才,只把自己想成是那堆咖啡粉,手沖咖啡就只是看起來很神祕而已。把自己當成是初中生,回想第一次做實驗的時候,用眼睛看到的,與課本上寫的,做一次連連看,把基礎(chǔ)理論概念組織好,再回到這種拿熱水在咖啡粉上澆花的沖煮方法上,自然就不覺得大驚小怪了。在我們還沒開始找老師繳學費,還沒開始十年控水練功之前,不妨先想想手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在討論濾杯的流速,流速到底傳達了什么意義給我們?【推薦閱讀】:挑選手沖濾杯的四大要素:材質(zhì)、流速、過濾媒介與濾杯尺寸【入門秘笈】六種常用手沖咖啡手法教學(附?jīng)_煮參數(shù))手沖咖啡的沖煮過程里,濾杯的流速重不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quán)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wǎng)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wǎng)”整理編輯,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