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云南、福建等地后,西藏要開始嘗試種植咖啡了。
4月底首次試種,到目前為止據說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長勢良好。
這次嘗試,會讓本土咖啡離世界更近一些么?
【 1 】西藏首次試種咖啡,長勢良好
此次試種開始于4月底,位于察隅縣下察隅鎮(zhèn)沙瑪村,系引進云南小??Х确N。據了解,這是西藏首次正式引種試種咖啡。
參與試種的農戶將由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以及海南省、云南省等地咖啡種植專家全程指導。
啡姐在相關報道中看到,此次試種量較小,僅有500克,面積也僅為7平方米。目前已經完成育苗,情況良好。
西藏東南部一直是亞熱帶水果種植的寶地,此前,香蕉、檸檬、甘蔗、蜜柚等農作物都有著不俗的出品。

此次試種的察隅縣平均海拔2300米,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日照時數1615.6小時、年無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793.9毫米。
為了克服高原冬季的霜凍天氣,這里還將建立溫室,確??Х鹊慕】瞪L。
【 2 】本土咖啡產業(yè),何去何從?
國內又多了一個咖啡種植地,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只是,要想在咖啡領域打響“藏字號”品牌,并搭建一條產業(yè)鏈,需要跨越的還有很多。
拿這次試種的云南小粒來說,這個品種主要來自大面積種植阿拉比卡豆的滇南和滇西,種植歷史可追溯百年,并在10余年前就規(guī)劃將咖啡培養(yǎng)成支柱產業(yè)。
但遺憾的是,云南生產的阿拉比卡咖啡,至今沒有形成一個鮮明的品牌,在國際和國內市場都處于尷尬的境地——
精品咖啡館里單品排位靠后,價格賣不上去,而打著云南咖啡名目的花式品種泛濫于淘寶。
有行內人士稱,云南今年的紅果(即未處理的咖啡豆)已經“淪落到”幾毛錢一公斤了。

論風味,不乏有人用“口感醇正”來形容。但更多時候,如同一位咖啡愛好者的描述——“喝過幾次味道都不一樣,感覺像買彩票,完全看運氣。”
一方面,與世代喝茶的茶農不同,對于咖啡這個舶來品,很多咖啡農甚至從來沒有嘗試過它的味道。而“高經濟價值”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卻驅使更多人加入種植行列——無論他們有沒有技術基礎。
粗放式的種植與管理,讓咖啡生豆品質參差不齊、難以控制。帶來的后果是,即使廣泛商業(yè)用豆標準也難以達到,往往只能做降價處理,賣給要求低些的采購商。
“價格越低,咖啡農越要顧及采摘成本,往往紅果青果一遍擼,導致品質極不穩(wěn)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北本┦兹慰Х葏f會會長季明分析道。
另一方面,利潤想象空間更大的終端消費者,對云南咖啡更像是“觸不到的她”,雀巢、星巴克與云南咖啡多年的合作,推進了當地咖啡產業(yè)發(fā)展,但在更高維度上,卻是一座難翻的山——
讓云南咖啡難以擺脫初級原料供應的角色,“高經濟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更何況,曾有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啡姐,以商業(yè)豆的標準進行種植,久而久之,適宜更高品質精品豆的環(huán)境將逐漸弱化。
通過權威鑒定標準提升自身議價能力,樹立品牌意識成為國產咖啡豆的當務之急。

目前云南已經有一些企業(yè)開始了自建品牌的探索,打進商超渠道,或是邁入精品咖啡館經營行列。
但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在云南咖啡整體認知度未取得實際突破的情況下,這種自建品牌等于內耗。
【 3 】結語
西藏這次試種云南小粒,長勢喜人絕對不令人意外。
但如何能做出“藏字號”品牌,需要更大限度的貼近市場、國際標準的廣泛對接,以及,充滿商業(yè)智慧的頂層設計與品牌建設能力——
而不僅僅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看上去十分有用的“大力扶持”。

●END●作者:啡姐丨統(tǒng)籌:咖sir本文為咖門原創(chuàng),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商務合作、內容轉載加微信:Lu4967

長按二維碼關注咖門(Kame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