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行業(yè)交流請加飲品界精品咖啡香,微信號:(長按復制)thinkingcapacity 杯測真的是最難的一關(guān),這個真需要天賦,并不像一些技術(shù)性工作,勤加練習一定可以出師,杯測師要有敏銳的嗅覺,良好規(guī)律的作息,很重要的是豐富的味覺感知。

會問到“杯測Cupping”的朋友,應該是對咖啡有一定了解的基礎,才會提問,基本上我們把它理解成“行業(yè)標準”即可??Х缺瓬y是一門咖啡界的通用語言,全世界的咖啡人都可以使用這門語言描述咖啡,它讓咖啡產(chǎn)業(yè)鏈的人實現(xiàn)了有效的溝通。它通過嗅覺與味覺對咖啡進行細致的、系統(tǒng)的鑒;嗅覺的部分包括研磨后的干香氣,沖泡后的濕香氣,破開粉層后的破殼香。味覺的部分則更加細分——即是對風味、回味、酸度、口感、平衡感、一致性、干凈度、甜度、缺陷情況和整體印象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分。

杯測是精品咖啡才有的一個標準,差不多出現(xiàn)在90年代之后才形成比較成熟的咖啡杯測標準。說到杯測,不得不再提一下咖啡烘焙,因為過去歐美人士飲用咖啡,尤其在60年代,大多只是挑選其烘焙方式,烘焙方式在當時并沒有標準,只有習慣,每個烘焙師所認定的中深和深焙都不一致,雖然當時有所謂的City Roast, Northern Italian, French Roast…等,但這種由淺入深的辨別的方式,大多還是自由心證。一直到1996年出現(xiàn)的Agtron艾格壯數(shù)值表,才算是把烘焙進行了基本標準,要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Agtron的數(shù)值。而杯測和烘焙及生豆的產(chǎn)區(qū)是十分有關(guān)系的,因為杯測Cupping所測的是烘焙好的咖啡豆,烘焙的程度能表現(xiàn)出許多滋味,基本的有:

濕香(Aroma)即沖咖啡時的氣味強度; 醇厚度(Body)即是咖啡在口內(nèi)的重量感; 風味(Flavor)是咖啡進入口腔時在口腔內(nèi)的味道,像品紅酒那樣; 酸度(Acidity)咖啡酸味的表現(xiàn)風格,例如是溫和的還是尖瑞的; 甜度(Sweetness)則是咖啡液體在口腔內(nèi)保留下的甜味強度; 后味(Aftertaste)是咖啡在口腔內(nèi)品嘗并吐出后留下的風味和氣味。 而像SCAA和COE這樣的權(quán)威機構(gòu),其杯測的標準和要求更多,“干香”(Fragrance)、“一致性”(uniformity)、“干凈度”(clean cup)、“口感”(mouth feel)、“整體印象”(overall)、“污點(taint)”、“缺陷”(fault)等項評價打分。

除了評介的標準外,杯測時咖啡豆和水的比例也是有規(guī)定的: 水的比例:8.25克的咖啡豆配合150ml的水,水溫應92.2 - 94.4°C; 杯測的杯子:應當使用鋼化玻璃或陶瓷材料, 杯測容量:207ml到266ml之間, 杯子高度:3至3.5英寸 杯口直徑:76–89mm,所有杯子應當使用相同的體積,尺寸和材料制造,有蓋子?! ”瓬y用的湯匙:要使用抗靜電的金屬材質(zhì)(大多使用不銹鋼),每匙容量能有4-5ml?! 姹嚎Х榷巩斎灰彩怯袠藴实?,就是要符合我上面所提到的Agtron艾格壯#55-#60之間,包含杯測時豆子磨的粗細,豆子烘好24小時之內(nèi),甚至于杯測時的房間大小、杯測桌的大小、房間里的通風,沖咖啡的水質(zhì)都有標準,最大限度的把可控因素都設定在一個范圍內(nèi),盡可能讓杯測出來的數(shù)質(zhì)是客觀的。

咖啡也是分產(chǎn)區(qū)、莊園、品種…當然也會像歐盟對紅酒有認證一樣,對所有參加“精品咖啡”行列的咖啡豆進行Cupping,透過標準流程和規(guī)定來定議咖啡的等級。我覺得這是好事,讓更多人透過這份文件來更了解咖啡的質(zhì)量,一切靠質(zhì)量說話,有質(zhì)量也為咖啡農(nóng)帶來更好的收入,有質(zhì)量也讓喝咖啡的消費者有更放心質(zhì)量。杯測在咖啡產(chǎn)業(yè)鏈中的應用: 1)咖啡生產(chǎn)。用于改良咖啡生豆種植及加工方式;用于給生豆打分定等級,而分數(shù)會直接影響咖啡生豆的價格; 2)生豆貿(mào)易。能精準杯測咖啡的生豆貿(mào)易商和烘焙師,能買到性價比最高的咖啡生豆?! ?)咖啡烘焙。要成為優(yōu)秀的烘焙師的第一步,就是成為優(yōu)秀的杯測師。因為只要精準了解自己烘焙的豆子的特點,烘焙師才能對烘焙曲線進行判斷?! ?)咖啡萃取。優(yōu)秀的咖啡師,甚至是咖啡愛好者,想要做出一杯好咖啡,就先要有杯測的能力,正確認識豆子,才能充分表現(xiàn)豆子的特點?! ?)飲用咖啡。不只是咖啡生產(chǎn)者,作為咖啡消費者,當你能夠清楚的品嘗出咖啡的味道,手上的咖啡就不再只是一杯簡單的飲料,它還是一種文化,和咖啡人的追求。

如何提高杯測能力味覺: 1)吃所有食物時要仔細品嘗并記憶味道 2)多吃水果、堅果類食物并記憶味道(因為這些味道和香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咖啡中) 3)飲食相對清淡(對健康也大有好處?。 ?)盡量遠離煙、酒

嗅覺: 1)生活中,留意能遇到的所有氣味并辨別 2)使用專業(yè)嗅覺訓練聞香瓶(法國的36味Aroma Kit / 美國Scentone與韓國KICCI的100味Coffee Flavor Map) 3)用專業(yè)、系統(tǒng)的嗅覺訓練體系,高效率訓練?! 《ㄆ诒瓬y每一到兩周,杯測一次(杯測時盡量詳細打分和描述)。交流與校正每半年至一年參加一次國際級的杯測活動或者杯測課程,校正自己的味覺,讓自己的味覺體系時刻與國際接軌。

如何杯測呢? 依照SCAA標準,杯測用烘焙豆應是中等烘焙(可參照SCAA烘焙色板55號),杯測樣品烘焙時間應介于8-12分鐘,不可烘焦,或有焦點出現(xiàn)。烘焙后應迅速冷卻,密閉置于陰涼處。烘焙后至少放置8小時,但必須在烘焙后24小時內(nèi)進行杯測。也就是說,中午12點烘好豆子,杯測時間應介于當天晚上8點和次日中午12點之間。 第一步—注水、浸泡:進行沖泡研磨各款咖啡豆(最好是豆子烘好24小時之內(nèi)),把咖啡研磨到一個較粗的粉末,將研磨好的咖啡粉(顆粒)放入杯子,搖動杯中的咖啡粉,聞咖啡的干香氣,按照8.25克粉對150毫升93度的熱水的比例在杯子中, 讓咖啡浸泡3-4分鐘,直至形成咖啡渣殼;

第二步—聞濕香:濕香(Aroma)即沖咖啡時的氣味強度,一些微妙、細膩的差別,比如“花香”或“酒香”的特性,就來自于煮泡咖啡的濕香氣;

第三步—破渣:用勺子在杯子表面攪拌三下,撇去浮沫和渣殼,就可以用勺子開始舀咖啡品嘗了;

第四步—品嘗:用杯測勺撈出咖啡浮渣, 吮吸咖啡入口,在口中感受后吐出咖啡液, 在杯測表上記錄自己的感受,按杯測表的要求打分,漱口、涮洗杯測勺后,再品嘗下一款咖啡;

和日常的咖啡品嘗也不一樣。在這里我們會用到啜吸的方式,將咖啡液體以噴霧狀送入口腔,咖啡均勻的覆蓋在舌苔和口腔黏膜的表面,利用味覺與鼻后嗅覺全面立體的感受咖啡的香氣、風味和口感。什么是三角杯測?

簡單說,即是八組咖啡、每組三杯、八分鐘時間,挑選出每組不同的那一杯,追求命中率的前提下再比較耗時。 「兩者聯(lián)系」 不管三角杯測還是杯測,都是通過嗅覺、味覺甚至視覺來判斷咖啡。兩者最大區(qū)別在于性質(zhì)不同,前者是競賽,后者多傾向于專業(yè)人士對咖啡進行品控,更像是日常生活。

在味蕾這件事上,科學的定義是人的舌頭上長有識別風味的舌牙胞乳狀顆粒,50%的人大概擁有15-50顆左右,25%的人只有10顆左右甚至更少,另有25%的人則可能擁有多達50顆以上?! ? 如果你味蕾不是不幸的那25%的話,多做日常杯測、積累比突擊沖刺簡單、實效。要知道,美國冠軍 Amanda 每日平均的杯測量是在300杯左右,忙的時候多達700-800杯。想想都可怕,真的會喝到吐~
免責聲明:文章圖片部分來源于【百瑞斯塔官方網(wǎng)站】, 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如圖片、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quán)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wǎng)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wǎng)”整理編輯,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謝謝~!更多專業(yè)咖啡交流 請掃碼關(guān)注微信:thinkingcapacity
